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地理足迹 人文广西——地理17人文地理学实习

作者: 编辑:张超群 曾娟 发布时间:2019-05-16

2019年5月6日至5月10日,我院地理171、地理172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人文地理学实习。本次带队老师为刘毅华老师、千庆兰老师、蔡砥老师、徐冲老师和线实老师。地理是“需要借助脚来研究的学科”,地理野外实习是区分地理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导向标。17级地本班由此迈出双脚,走向“八桂”——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一天——立夏踏黄姚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今日立夏,伴随着微微细雨,17级地理班开启了人文地理实习广西之途。从大学城出发,穿过广州、佛山和肇庆,进入广西贺州,沿途的城市与乡村一一映入眼底,同学们既感受着岭南山水及喀斯特地貌的奇特,也一路领略着沿途的风土人情,用地理人的视角观察沿途的景观,挖掘其中的差异与奥妙。经过六小时的车程,同学们带着期盼和兴奋,来到了广西第一站——黄姚古镇。初到黄姚,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小桥碧水、细雨古榕、石板老屋,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

刘毅华老师对黄姚古镇发展的历史及地理背景、人口迁移与古镇发展的关系、聚落空间特征及时空变迁进行了概要介绍,并针对古镇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启发同学们围绕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旅游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及访谈。线实老师也就古村落与古镇的活化问题,要求同学们明确调研目标,围绕“活化什么、谁来活化、为什么活化、如何活化?”进行思考和实地考察。

刘毅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古镇概况

在雨中的古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就各自的研究专题走访调查。直至雨夜微凉、古镇寂静,同学们仍动力十足,在客栈内继续讨论总结调研情况。

同学们在开展调查

第二天——黄姚,遇龙河上“漂”

渐枕上、风声峭。明透纱窗天欲晓。

以合照挥别黄姚古镇之后,在前往柳州的大巴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并分享了昨天在黄姚古镇的访谈调研情况。有的小组从整体上对旅游资源、旅客资源,商家以及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汇报,并提出优化发展建议;有的小组则围绕古镇民宿的发展瓶颈进行分析;还有的小组聚焦于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或是古镇居民的地方感知、外来者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分析。籍由老师们对各组的提问、点评与总结,以及研究生师兄针对古镇旅游资源活化问题的专题评析,同学们思考着调研的不足、收获与启发。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支流,两岸群峰叠耸、绿树丛生、田野纵横,因此也被称作“小漓江”。遇龙河上遇富里,富里桥宽5米,全长30米,高约10米,青石砌成的桥拱成大半圆形,倒映在清澈的水中。远远望去,桥拱与倒影相接,酷似一轮满月。同学们实习路遇遇龙河,立桥头观四野,青山环抱,绿水绕庄,一派南国风光。

星河下、车辚鸣。烟火风尘日暮迟。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抵达了实习的第二站——柳州。

遇龙河富里桥

第三天——魅力柳州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实习第三天的行程紧凑而丰富,参观行程涵盖了柳州城市规划展览馆、柳州工业博物馆、窑埠古镇与柳钢集团展览馆,同学们在参观与实地探访中感受着百里柳江的无限风光。

上午,在柳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参观中,同学们了解到柳州被称为山水中的工业城市,正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山水名城,规划“一江两岸,一主三新,多点支撑”的城市新格局。

紧接着,同学们参观了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是一个集工业历史文化、工业遗产保护、工业文化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显示于一体的特色博物馆。在参观后的总结中,刘毅华老师鼓励大家要善于在博物馆学习,在博物馆这个大课堂中学会归纳,从不同方面去梳理获取的知识,使其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更具逻辑性。

中午,同学们来到柳州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百里柳江点睛之作的窑埠古镇稍作休整,在CBD核心地段的古镇,体验考察小镇的场所营造以及地方特色的打造。

下午,同学们来到柳州钢铁集团展览馆。展馆通过实物、场景、模型、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并运用现代高科技声光影像展示技术,以全新视角展示了柳钢1958年建厂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从1985年产能不足100万吨,到目前粗钢产量上千万吨,在全球钢铁企业中排名32位。

几个代表性实习地点的考察,使同学们对柳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柳州不仅在西南工业基础欠发达地区神奇崛起,进入21世纪更是跟上产业转型的步伐,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惊人,自然风光与现代工业完美结合,成为青山碧水环绕的“最美”工业城。

带着对柳钢美好未来的期许,同学们结束了今天的集体实习任务,各小组就老师给出的指导性建议展开柳州站的小组调研活动。

第四天——辞别柳州,寻梦梧州

实习第四天,同学们告别了柳州,前往下一站梧州。在前往梧州的路上,各小组进行了柳州站的专题调研分享。有几对小组都对柳州的几座重要桥梁进行了调研,并总结出了柳州桥梁建设与城市空间扩张的部分规律——综合来看,柳州目前的桥梁建设总体上沿着柳江呈现放射状分布规律,这一点与柳州沿柳江向外放射扩张的规律相匹配。还有的小组针对柳州产业转型与用地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或者将柳州窑埠古镇与贺州黄姚古镇、广州沙湾古镇的转型进行比较,探讨其相通与相异之处。

一路沿着桂江向梧州前进,梧州的第一站同学们来到“梧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进行参观。馆内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还原了百年商埠的辉煌过去,通过高科技,展览馆将骑楼建筑在展区复原。伴随着剧场式的梧州介绍影像和实体沙盘的展示,同学们站在看台上俯瞰“三江交汇,群山环绕”的梧州山河美景。

紧接着,同学们参观了位于梧州市珠山河滨公园的英领事署旧址、以及位于梧州博物馆旁边的一座特殊的建筑——建道圣经学院旧址。

梧州被称为“骑楼博物馆”,傍晚,各小组分组对梧州的“中国骑楼城”进行参观与调研。经过调研得知,此地以前经常遭受洪涝灾害的袭扰,因此当地人民想出了一种独特的设计,在洪涝剧烈、洪水上涨时,骑楼一楼石柱上的铁环可以用来拴挂木船,二楼的窗体则可以代替一楼的木门成为这座骑楼中新的出口。

梧州骑楼城

第五天——解封开建两广间,寻路发展粤地源

封开一隅,史称广信。

实习的最后一天,老师、同学们离开广西梧州,前往位于两广边界的肇庆市封开县。在与县文广旅体局开展的座谈中,,李局长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封开县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师生们就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封开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城镇扩展与国土空间规划等问题踊跃提问,李局长一一解答。座谈会后,同学们前往广信塔参观。

封开县文广旅体局李局长进行讲解

“广信”之名源自汉武帝御旨“初来粤地宜广布恩信”。气势恢宏的广信塔,在封开县新城区西江与贺江交汇处东岸的犀牛头山顶耸立。塔体采用宫殿式和城楼式风格,全塔外观九层,呈正方形,有“得四方稳,上九重天”之说。登顶望远,西江、贺江汇合朝襟奔来,西观连绵群山一带两广,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参观中,县博物馆袁副馆长向大家介绍了广信塔的历史文化背景、封开的山川景观、风土人情与旅游特色、封开博物馆藏现状以及文物古建修复保护工作。

通过在封开的学习与探索,同学们对该县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大家实地感受到封开在发展过程中,经济与资源环境、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促使同学们对城市发展与环境历史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思考。

至此,实习在这依依不舍中落下了帷幕。短短五天的实习,同学们不断观察和思考,用足迹丈量大地,收获满满。17地理会带着地理人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不断前行!

补记——虚实协同、以虚补实

野外实习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大量的考察与调研,实习出发前开展实习动员,对实习地区、实习线路、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做出预先的了解,是提高实习成效的基本方法。传统的实习动员多以图片、文字、地图等媒介为基础开展,具象性弱,生动不足。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地理学院近年来一直探索“虚实协同、以虚补实”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本次实习动员以虚拟地球平台ArcGIS Earth为基础,专门开发了整套虚拟实习素材。出发前的5月5日在学院“虚拟天地馆”以虚拟实习的形式开展了实习动员。教师在虚拟地区上对两广地形、实习沿途景观、实习地点周边地理环境与场景进行了拟真式讲解,让同学们提前从较为宏观的视角感知实习区域的情况,明确实习具体的路线和考察重点。

在ArcGIS Earth软件的辅助下,老师和同学们仿佛提前进行了一次“说走就走”的奇幻实习之旅。ArcGIS Earth软件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地理考察视角,时而远远俯视,时而近距离实景模拟,在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交织下,同学们对实习地区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更具体化的方法、借助一定的软件工具建立起同学们对实习内容、实习路线的宏观感知对野外实习的更好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虚实协同,以虚补实”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本次实习中的尝试,同学们的反应十分积极和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在以后的野外教学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应用和完善。

运用虚拟地球讲解两广地形

在虚拟地球上了解实习地点周边地理环境

运用720度全景照片展示实习地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