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地规191/192/193班人文地理实习DAY2

作者:黄素英、龚建周 编辑:曾娟 发布时间:2020-10-14

【行程安排】10月13日,是实习的第二天。早上8时30分,学生们从宾馆出发,在9时15分到达了客家博物馆与东山书院,学生在老师以及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东山书院以及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的历史文化。10时30分,上车前往松口镇,在中午12时到达松口,参观了梅东桥以及松口古镇,中山公园移民广场等。在下午2时30分上车前往了三河坝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了革命历史以及三河的地理区位。在4时15分集合前往大埔县城湖寮镇。回酒店休息结束忙碌的一天。

【实习内容】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及东山书院、游览梅州松口镇、游览梅州三河镇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及俯瞰韩江源。

【总体概况之一——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于2008年开放,是中国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代表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场所,是中华汉民族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专题博物馆。由主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undefined

<客家渊源及五次大迁徙>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史,历史上,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居南方,经历过五次大迁徙。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发展也是在这五次大迁徙里奠定的。

undefined

第一次迁徙:公元317~589年(东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事件,当时的中原汉族,为求生存,被迫南迁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少量抵达广东大浦、梅县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音。第二次迁徙:唐末至北宋(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黄巢事变、五代十国及北宋战的影响,客家人迁至江苏南部、江西东南、福建西南、粤东北边界,仍操中州口音。第三次迁徙:南宋至明朝(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的影响,从江西南部转移到粤东北,与原住民语言融合,从北方话中分离出来。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以来(公元1645~1867年)受湖广填四川的影响,从湖北迁徙到四川等地。第五次迁徙:公元1867年以后受太平天国运动、广东西路事件的影响,迁至广东西南部、海南岛以及海外各地。

<客家民居——围龙屋>围龙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之一,客家居民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龙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在中轴线上为上、中、下三堂。围龙屋绝大多数是单围龙,还有双围龙和多围龙的。

undefined

<客家民居——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还有较为特殊的八卦形,八卦形楼是单元式土楼的一种变异,建筑的布局按照周易八卦形制设计,其外环楼及主楼呈八角室,环楼内院中套建一座单元式方楼。营造建筑,村落为以八卦为模式,是追求天地人和谐合一的理想居住环境的体现。

undefined

<客家民居——四角楼>有一种四角楼,四角楼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的河源,惠州,深圳等地区,四角楼传承了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北围龙屋的格局,前有风水池,后有风水林中轴祖公堂,左右横屋,同时吸收了代表海洋文化元素的骑楼风格,发展形成外观雄伟室内高俊,石雕木刻装饰细腻精美的建筑风格。

undefined

<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如下:客、客家、客家诗文、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undefined 

婚嫁风俗 客家饮食 擂茶

undefined


客家服饰配饰、客家戏剧、客家山歌、客家汉剧、客家戏曲

<客家精神>“人文秀区”和“客家腾飞”两个展区主要通过图册介绍过去历史上在各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客家人以及客家人的光辉前景。在“人文秀区”里,最吸引大家关注的莫过于那几个雕像。雕像给我们描述的是一位老先生和几位学生在私塾中的情景——一位学生在背书,而老先生微仰着头,认真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还有一位同学在掩卷沉思。“壁画楹联文蕴厚,农家商贾李德贤。”在客家人生活的杜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子弟的教育,把这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从而出现了那批极其优秀的客家人,如张九龄,胡文虎,张弼士,张荣轩以及张耀轩等人,用自己的精神、智慧、甚至生命,为客家文化,为社会进步而努力,他们影响历史,改变历史,是中华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巨大依托。客家文化历经千年而不朽,客家名人的精神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流传,生生不息。

undefined


undefined

以此为结束,客家博物馆,下次见!

【总体概况之二——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城东山状元桥畔,是广东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梅州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为当时嘉应(今梅州)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余年历史。建筑占地1642平方米,建筑面积2655.5平方米。

书院由主体建筑大门楼,前堂、中堂、后进共三重,两横栋屋组成。书院既有客家传统建筑的特色,又有“四合院”的风格,是梅州保存最真实、最完整的唯一古书院。东山书院现由梅县东山中学管理使用,并对外开放。

undefined undefined

东山书院的文化氛围很浓,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写了很多祈福条挂在树上,表达了众多学子对学习的热爱和求学的精神,显得十分浪漫。

【总体概况之三——松口镇】 松口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位于区域东北部,梅江下游,是全国重点镇。松口镇是古时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在明清时期已经是嘉应州(今梅州)最繁华的乡镇之一。人口密度和商业繁华程度超过了嘉应州(今梅州)其他乡镇、地区,因此有“松口不认州”之说。,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如今是梅州第一大镇。松口港过去曾是广东内河港的第二大港口。

undefined

标志性的梅东桥,虽然破旧,但承载着历史。站在桥上看江的两边,依稀仍能看到旧时的繁华的住宅建筑区,为了方便航运行商,这些房子都选择建造在水边,但是又为了躲避水患,这些楼房建造成了两层的结构,以便洪水来临时能及时上楼躲避,这也是当时的一种无奈。

在另一边的官府府邸,就没有靠近河道以便行商的需求,所以建的位置都远离河边,也不需要建造两层。

undefined

松口曾经饱受洪水的侵扰,但是在建设水电站,大坝等水利工程之后,松口河水的最高水位在逐年下降,已经没有当年水淹没到二楼的窘境了。

undefined

虽然现在的松口已经不再受洪水的严重侵袭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卓有成效。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河流的变浅,使得船只通行变得不利,而陆地交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松口失去了以往交通枢纽的影响力,渐渐走向了没落。

undefined  

纪念广场中央的纪念碑,以“开拓进取、心系家园”为理念,以海外华人“跋山涉水、远渡重洋”为切入点,重点突出松口是客家人“扬帆出海,开拓进取”的始发地,同时也是客家华侨们的回归地,充满浓厚的乡情与亲情。纪念碑取名“家园”,意在以最质朴的字眼唤起客籍侨胞们内心深处的乡情,用“家园”一词中所蕴含的归属感,引发客籍侨胞们的情感共鸣。

undefined 

【总体概况之四——三河镇】 三河古镇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西部,距离大埔县城17公里,因汀江、梅江、梅潭河在此汇合成韩江而得名三河(又称三河坝),这一名称据说始于唐朝。因三河上通闽赣、下抵潮汕,向为粤东水路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有史家称之”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明朝嘉靖年间设有司城,4块清朝时期古石碑,记录了三河镇鲜为人知的清朝重要盐运枢纽历史。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与三河有深切的交会,保存有明代三河古城墙、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

undefined

在参观三河镇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参观了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韩江源两个景点。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作为红色纪念馆基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从前革命烈士们热血奋战,保卫家园,不惧生死,捍卫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undefined 

【小故事——最后的阻击战场】 1927年10月4 日凌晨,为维护朱德副军长带领的阻击队剩下的主力军撤离,25师75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和他的全营官兵都英勇的留下来打掩护。当主力刚撤出阵地,敌人就发起猛烈攻击,蔡营长指挥全营官兵不怕牺牲奋勇抵抗,没有一个后退,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完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拼尽最后一口气后,阻击了敌人的多次猛攻,顺利完成阻击掩护任务。但是,我们最尊敬的蔡营长和他的全营官兵全部都壮烈牺牲,长眠于我们三河坝红色的笔枝尾山顶的主战阵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宝贵生命,他们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信仰将永远激励我们后人奋勇前进。

undefined undefined 

【总体概况之五——韩江源】 韩江是粤东第一大江,源出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地,上游北源为汀江,西源为梅江,东源梅潭河,两江一河交汇于大埔县三河坝,三河坝以下始称韩江,至潮州入海,是客潮两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因纪念潮州剌史韩愈而命名,全长438公里。它以清甜的江水哺育着两岸的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韩江还是大埔及梅县、长汀、永定、上杭各县客家人往南洋谋生的通道。“韩江源”石雕位于三河镇两江一河交汇处的标志性建筑,是潮客两地情谊的象征。该标志性建筑分基底平台和石雕母亲像两部分。基底为九环石彻平台。每环内侧栽种四时花木,置石雕母亲于花团锦簇之中,边沿用石雕栏杆环护。三条呈光环状石阶直达亲水平台。石雕母亲高9.8米,重136吨,为头扎发髻、背男牵女、勤劳善良的客家妇女。

undefined undefined 

【学子感悟】

感悟1——地规191班 今天看到了三江汇合的场面,听老师讲过了从前烈士们英勇的事迹,我觉的肃然起敬。三江坝重要的地理位置让其拥有了不同的历史故事,它的背后也蕴藏了更多的感人事迹,比如蔡晴川得故事,我觉得非常感动,心中更加敬仰我们得英雄,对这个地方也了解得更深了。

感悟2——地规191班 今天参观了好几个地方,我对下午参观三河坝纪念园印象最深刻,了解到三河坝战役的始末,虽然抗战的故事从小就没少听,但是,真正到当地来才感受当时革命先烈的英勇与不易,由衷的佩服他们。

感悟3——地规191班今天参观的景点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东山书院和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在参观了东山书院的过程中,看到了东山书院里面粘贴的“横渠四句”和书院的课桌,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东山书院浓厚的学习氛围,学子孜孜不倦地求学和为国贡献的决心。在参观三河坝纪念馆的过程中,听老师讲韩江源为什么能够保留辛亥革命的火种,听到三河坝战役的过程,我深深地被当时的革命烈士精神所感动,对他们肃然起敬,坚定向他们学习的信念。

感悟1——地规192班 今天参观了客家博物馆,感受到了很不一样的客家文化,从客家的来源,再到客家的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精神,了解到客家人从古至今通过他们自己不懈努力,然后与本地的文化进行融合造就了今天繁华的客家文化。我们通过了解客家人的迁徙,客家的民居,以及客家人的民俗,从而了解到客家独居风格的文化。很开心来到客家博物馆参观,了解魅力十足的客家文化。

感悟2——地规1921班 今天有幸参观了客家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耐心解说下,我收获颇丰,了解到了客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民俗风情。进门最初入眼的是一口古井,上面刻着“饮水思源”四个字,在解说中才明白原来这寓意着客家人不忘初心,牢记根本。还了解了客家人的饮食文化,婚嫁习俗等等,婚轿与官轿看似没有区别实则里面却别有一番学问,官轿较小,是由四人抬轿,且官职越大,官轿越大,客家的休闲生活也让我向往,有戏曲还有舞狮,饮食文化更让人心醉,博物馆中呈现的饭桌擂茶都代表着客家人的独特风情,通过这次的参观游览,我感到非常开心!

感悟3——地规192班 进一步的了解了客家文化,我之前误以为客家人是一个民族,原来客家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我国中原汉族的一个分支。客家这个名是以,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先期在当地居住的便称这群后来仁户的人为客人上昌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在客家博物馆还了解到了客家人历史上经历的艰苦迁途。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客家人的住房文化,整个家族的人住在一起的感觉肯定很好吧,而且客家当时的的建筑水平也可以说是很高的,围龙屋顿号、客家土楼、五凤楼、中西合璧楼,真的让人赞叹不已。

感悟1——地规193班 行万里路知世间百态,游厉松口镇时,从那一栋栋独具客家特色的民居,众多的古码头,松口港务所,梅州市航运公司松口分公司委员会,客家华侨纪念馆等。我仿佛穿越时间回到过去,看到了松口镇的繁荣发达,对外交流频繁,证实了古时"松口不问州"的说法。同时也为松口镇的没落感到惋惜,由于铁路公路的发达,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梅江水位的变化等原因,松口镇庞大的航运能力已经不复存在,而它的城镇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居民结构老龄化严重的情况等等,制约松口镇在新时代的发展。在观看这些景物时,我为成为一个地规的学子感到非常的幸运,因为我有机会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原因以及发展规律,同时也有机会利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分析与规划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地区的发展出一份力。

感悟2——地规193班 松口古镇,位于梅州市梅县。站在梅东桥上,远眺梅江旁明显破败的楼房,依稀能看见松口古镇当初的繁华。盛况之时,几乎每家每户房前都有码头以便出海经商;修筑二层楼房以防止水患对商业运营的影响;曾经的松江大酒店客似云来,码头上人和船络绎不绝。松口古镇,因河而繁荣,却也因河而逐渐衰败。新兴的火车铁路运输方式取代传统航运,松口失去对外经商的优势。虽然古镇风光不再,但现在仍然保留着古建筑骑楼和相应的空间格局。借助松口古镇这张名片来发展旅游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略显稀少的游客量,日渐变成危房的骑楼。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古镇的问题,如何讲述好古镇历史,协调游客与生活在古镇里的居民的社会关系,运用网络媒体加大宣传,吸引更多外地游客,这值得深思。

感悟3——地规193班 梅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世界客都“之称。今天在梅州参观了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客家人有较强烈的读书为上品的思想根源,向来崇文重教,极力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传统的观念,文化底蕴深厚。当地的孩子从小被灌输读书胜于一切的理念,刻苦努力,读书风气极盛。靠读书谋发展的观念使当地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浓郁,自古以来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把教育当作一种重大的责任。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耕田要养猪,养子爱读书”、“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等民谚中也“传递”着崇文尚学的观念。他们教育孩子人穷志不短,要懂得学习知识,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了孩子很好的榜样教育作用;信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念,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孩子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理想的人格,这些与我们现代的教育价值观是相一致的。

【专业集体合照】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