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寻土问木,笃行求知——记2023级地理科学专业土壤生物地理野外实习

作者:地理231 编辑:吴琼 发布时间:2025-05-07

2025年4月7日至11日,在林淑玲和李江涛两位老师的组织与带领下,地理231班全体同学踏上了前往广东惠州罗浮省级山自然保护区的实习之旅,开展为期五天的土壤生物地理野外实习。

2025年4月7日,实习第一天的第一站,是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观看罗浮山生物资源及自然保护主题的教育短片,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蕴含的环保理念。

观看罗浮山宣传片

随后,同学们在展览馆内了解了罗浮山基本的生态状况,馆内陈列了栩栩如生的植被、动物标本,也展示有土壤和乡土植物的介绍。之后,同学们在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李容金的带领下参观百草园,探寻中草药之谜。了解许多常见的草药品种及其特有的功效,包括白花鬼草针、猫须草、两面针等,收益匪浅。

百草园了解药用植物

undefined

                      集体合影

在中午的短暂休整后,同学们开始进行土壤地理和生物地理实习任务。

  在生物地理实习方面,同学们来到华首台沟谷附近,了解南亚热带常绿林生物群落的组成,并认识一些华南地区常见的植物。在华首台沟谷,由于湿热的环境,出现了以鱼尾葵、青果榕为标志种的沟谷雨林。林淑玲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判断植物科属种的方法如桃金娘科的植物叶缘存在锁脉,桑科植物的新鲜断口会有乳汁流出,假苹婆的叶柄是哑铃状等等。对常见的植物,尤其是有花、果实的物种,采集植物标本,系上植物标签放至编织袋保管。整个过程认识几十种植物,收获颇丰。

在土壤地理实习方面,李江涛老师带领同学们对海拔100多米的一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进行挖掘和观测。在用铁镐和铁铲对原始的剖面进行拓深和修整之后,土壤剖面清晰得暴露出来,它展现了罗浮山的基带,赤红壤。剖面可以划分为三层:腐殖质层(A层)、过渡层(B1层)、淀积层(B2层)。按照土壤剖面记录表的要求,同学们对这个剖面的各项指标进行观测。随后完成土壤采样,用铲子和刀在各个层次分别取出少量土样,装进土样盒子,贴上标签。还有部分的土样需要带回学校实验室处理测定pH等性质。

李江涛老师讲解土壤剖面

晚上,同学们按照林老师讲解的方法,对白天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处理压制,同时温习植物的识别要点,第一天的实习活动圆满结束。

undefined

压制植物标本

2025年4月8日,实习第二天的生物地理任务是海拔600米以下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观察,并了解其优势科有樟科、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和金缕梅科,也认识了一批常见的代表植物,如锥、红锥、木荷、朴树等。土壤地理任务是海拔约360米和560米处的两个山坡土壤剖面的挖掘和观测。同时了解了植物土壤形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晚上,同学们继续制作植物标本,并对第一天压制的标本进行换纸。

undefined

观察大型木质藤本——白花油麻藤

undefined

土壤剖面挖掘

undefined

海拔560米土壤剖面

狮子峰合影

2025年4月9日,实习第三天,同学们的任务是前往飞云顶沿途观察植被与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发现:海拔600米以下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300米以下为赤红壤,海拔300-600米为山地红壤;海拔600-900m主要为山地常绿阔叶,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海拔900-1100米为山地常绿阔叶苔藓矮林,土壤类型为山地生草黄壤;海拔1100米以上为山地灌草从,土壤类型为山地草甸土;从山麓到山顶草甸区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具有代表性的优势物种也从沟谷雨林的鱼尾葵转为以杜鹃为主的矮化物种。

undefined

山地草甸土土壤剖面

undefined

罗浮山植被垂直分布

石斑木

2025年4月10日,实习第四天。同学们在林老师的带领下,围绕冲虚观周边地区,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观察,同时又认识一批华南地区常见植物,如蒲桃、水翁、猫尾木、樟和阴香等。

蒲桃

在完成周边群落和植物学习后,李老师对昨天录制的土壤剖面挖掘视频及土壤剖面分析视频进行点评与总结。同时,李老师补充了大家没有提及的知识点,并分析讲解了罗浮山的土壤情况。

李老师点评土壤挖掘及分析视频

下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冲虚观附近进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记录不同样方内群落的类型,植物的种类及其高度、枝下高、胸围、冠幅等信息。

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2025年4月11日,实习第五天,上午迎来了令人紧张的植物认种考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按顺序进行考试,将实习期间所认识的植物辨别出来并写在答题纸上。

undefined

植物认种考试


本次罗浮山土壤生物地理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土壤、生物地理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学会了土壤和植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认识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特点及其与生态条件的关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