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正文

探索岭南人文经济,践行地理实习之旅——地理231人文经济地理实习

作者:千庆兰 编辑:吴琼 发布时间:2025-05-08

在地理科学的学习旅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融合至关重要。人文经济地理野外实习,正是这样一座连接课堂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让地理科学专业的学子们有机会走出书本知识的局限,亲身去触摸、感受真实的地理现象和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对于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2023 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同学们而言,这次实习更是深化专业认知、提升实践能力的宝贵机会。

此次实习选择广州番禺区、佛山顺德区、江门及阳江等地,宛如岭南地区人文经济地理的生动缩影,各具特色且充满魅力。番禺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兼具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顺德区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实力和独特的岭南文化,在经济与文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江门作为著名侨乡,侨乡文化与地方发展紧密交织,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阳江则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渔业、能源和旅游业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前行。这些地区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研究样本,涵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等多个领域。

Day1

1.沙湾珠宝产业园

4月21日实习第一天上午,同学们开始了实习第一站,参观番禺沙湾珠宝产业园,实地考察珠宝生产、加工和物流的全过程。沙湾珠宝产业园建于2002年,从单一的黄金来料加工区逐渐发展成集珠宝生产、加工、贸易、物流、展览、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内从先进的生产设备、技艺娴熟的工匠,原材料的采购到珠宝的设计、制作,及最后的包装和物流运输,环环相扣。

沙湾珠宝产业园

2.沙湾古镇

后,同学们走进了沙湾古镇。古镇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充满岭南文化韵味。沙湾古镇保留了约 400 间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沿着西门→留耕堂→沙湾古墙→安宅里巷→蚝壳墙→车陂街→安宁西街→锦围巷→三稔厅→步云里巷→文峰塔,  同学们  一路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切身感受古镇岭南建筑与文化之美。  

沙湾古镇特色建筑


3. 紫泥堂创意园区:

下午实习队伍来到紫泥堂创意园,这里原本是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后来改制停产,于2013年着手转型为创意园区。园区内有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工业历史博物馆、艺术馆、影视拍摄区、咖啡馆等。在工业历史博物馆同学们了解了紫坭糖厂一路的发展历程。但小组分散观察后发现,其工业遗存与新的业态融合得并不理想,未能充分发挥创意园区应有的活力与魅力。尽管如此,紫泥堂创意园区内仍有一些独特的元素值得关注,如那些保留下来的工业建筑,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为未来的创意发展提供了空间和灵感。

紫坭糖厂工业历史博物馆

Day2

1、顺德工业发展馆

4月22日上午,同学们参观了顺德工业发展馆,深入了解顺德从传统农业县到现代工业强区的转型历程。博物馆展示了顺德工业的起源、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崛起,特别是“八大支柱制造中心”的形成,以及顺德在家电、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以及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站在新起点,顺德正肩负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大使命。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顺德制造正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顺德工业发展馆

2、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下午同学们来到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深入了解江门华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江门五邑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在过去,江门人为了养活因粮食短缺而挨饿的家人,背井离乡前往美洲、大洋洲等地拼搏,凭借自身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坚毅品格,成功在当地生存下来,学习各种知识文化并赚取钱财。但他们心中从未忘记祖国,忘记家乡。江门华侨不仅将海外收入寄回建设家乡,在战争时期更是以各种形式支援祖国,保卫国家。而现今仍有很多华侨在江门、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和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3、江门市规划展览馆

随后,实习队伍来到江门市规划展览馆,了解江门地区的历史变迁、现状及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蓝图。在规划展览馆,同学们了解了江门市自东汉时期以来的历史、三区四市的空间格局(三区分别是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四市则指鹤山、开平、恩平、台山),领略了侨乡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作为西翼枢纽城市的重要地位。规划展览馆分别从交通、工业、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四方面详细解读了江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展现了江门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参观学习,同学们对江门“侨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江门城市规划展览馆

Day3

1、江门新会陈皮市场

4月23日上午,实习队伍乘车前往江门新会陈皮市场。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新会陈皮为核心,集陈皮产业服务平台、特色 餐饮、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国首个大型特色农产品商业文化综合体。陈皮村以本地特色产品陈皮为抓手,根植于产业,以三产融合为突破点,挖掘特色旅游资源价值,遵循观光、体验,食住游购,再到农业生态、工业科技,乃至绿色,大健康,人与自然融合一体的思路,将旅游的体验价值提升至科技、人文等新层次,做大健康式的大旅游基地。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到陈皮村的标准加工流程,体验了陈皮创新加工及其衍生产品,参观了新会村的交易共享仓,深入了解陈皮产业的发展历程、合作优势以及国际化进程。

新会陈皮村

2、台山东南亚风情园

下午实习队伍到达台山市海宴镇东南亚风情园,海宴东南亚风情园是中国华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归侨文化主题园区,其发展历程与 20 世纪东南亚归侨安置、文化传承及地方旅游经济转型紧密相关。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得知该村最早是随着农场体制改革,经政府推动“农旅结合”,逐步开始将农场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这边的风景颇有东南亚风情,无论是路边的建筑还是街边的美食街,都有着浓郁的东南亚元素。通过分组观察和访谈,同学们还了解到许多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文化传承,让同学们对当地从侨民归置,农场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转型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知。

3、阳江东平镇大澳渔村

实习队伍到达了第三天的最后一个实习点——阳江东平镇大澳渔村。大澳渔村是一个古老的渔港,大澳渔村秦时属南海郡,汉时属合浦郡,史称“六澳 之首”,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这里渔村民风朴实,渔风郁郁,具有深厚的渔家文化特色,是广东省较为完整保存明清原始渔家风貌的渔村。伴随着习习海风,同学们考察了大澳渔村特有的保存完好的商业街古建筑和疍名民居家,了解疍家文化,同时也对渔村转型与乡村振兴路径有了新的思考。


Day4

4月24日,实习队伍在阳江东平镇开启人文经济地理实习的第四天。按照预定计划,同学们分成小组,分别前往大澳渔村、红星码头和东平特色步行街展开各自的分组调研。

1、大澳渔村

一早,同学们又一次来到大澳渔村进行专题调研。仿佛穿越了时空——古老的渔村建筑、传统的渔业生产场景,还有渔民们热情的分享,让同学们对渔村的经济业态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澳渔村正通过发展“渔业+旅游”模式,将传统渔业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大澳渔村


2、红星码头

红星码头则展现出另一番景象。这里货轮穿梭,装卸繁忙,是东平镇经济活力的象征。同学们与港口工作人员交流后发现,港口经济在带动其周边的物流与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保压力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港口应如何可持续发展?其发展策略与路径如何?值得深入探究。

红星码头

3、东平特色步行街

东平特色步行街是东平镇商业与文化的交汇点。在这里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热闹的民俗表演,感受到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与当地文化。商家们将本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

东平特色步行街


Day5

4月25日是实习的最后一天,补充调研和内业整理。上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为野外调研按下暂停键。出于安全考量,同学们暂别户外探索,在宾馆分组进行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并围绕各自专题开展小组讨论。下午坐上返程大巴返回学校,为期一周的实习圆满结束。


实习感悟

本次人文经济地理实习有效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地理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深入理解区域人文经济发展格局提供了鲜活样本。通过这次实习,同学们在人文地理现象观察、经济地理规律剖析以及地理调研与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与提高,收获满满。期待下一次实习,地理人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