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二届 “古今湖沼学的深度融合”研讨会暨2022年广州大学穗港澳青年交流合作项目交流会成功举办

作者:冼汉标 编辑:吴琼 发布时间:2022-12-14

20221125日,第二届“古今湖沼学的深度融合”研讨会暨2022年广州大学穗港澳青年交流会合作项目“华南近海水体环境演变与保护项目”交流会以线上的方式顺利举行。本次主讲嘉宾有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黎吉映助理教授、云南大学王海军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鲍锟山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郑宗生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左昕昕研究员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王超研究员。本次研讨会由我院和中国地理学会人类世与湖泊工作组主办,广州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及广州大学“地理空间信息与智慧生态环境“交叉创新平台共同承办。广州大学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旭辉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线上共有100多名师生积极参与。

   

1 主持人董旭辉教授介绍研讨会背景及特邀嘉宾

会议伊始,董旭辉教授对开展此次研讨会的学术背景作了简单介绍。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增强的人类活动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湖泊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载体。湖沼学作为前沿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开展系列研讨会可更好的促进现代湖沼学和古湖沼学的深度交叉融合以及人类与湖泊工作组的研究进展。

   

2 特邀专家作专题报告

黎吉映助理教授作题为“沉积物与湖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报告,详细讲述了诸如氮、磷、碳等地球化学元素在湖泊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当中的循环机制及含量变化,并简要介绍了研究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与特点。

王海军研究员依次作题为 “Impacts of high nitrogen loading on aquatic ecosystem: scale matters” 、“气候干暖化引起的蓝藻增加危及非洲象等大型动物”报告,分别介绍鱼塘中的浮游植物等生物对氨氮浓度高低的响应情况、在气候干暖化的背景下蓝藻分泌的藻毒素逐渐增加致使诸如大象等大型动物死亡的现象。

鲍锟山研究员作题为“东北泥炭及其环境记录”的报告,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介绍了泥碳地的概念与特征,泥碳地是人类世的金钉子,可重建过去环境变化历史。随后以泥碳地为载体,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人类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历史以及相互作用的机制。

郑宗生副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在海岸带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报告,依次讲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台风参数反演、基于深度学习的海浪及潮汐高度预测、海岛(礁)地物信息提取及精度验证方法、多体制遥感舰船目标精度识别、激光与遥感联合监测湖泊三维变化等7个代表性研究成果,成果丰富。

左昕昕研究员作题为“史前农业向东南沿海地区传播的环境背景分析”报告,以福建为代表的东南沿海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沉积物当中的植硅体和孢粉等生物化石长时期序列变化,初步推测海岸线后退促使了海上通道形成可能是7500 calBP水稻传入的重要环境背景,中晚全新世的干旱或低海平面时期对应了农业和文化的繁荣,晚全新世滨海湿地的发育可能影响了海岛农业的出现。

王超研究员作题为“珠江浮游植物研究进展”报告,结合计量学的方法,开展了珠江流域微藻的形态分类学研究,确定了珠江流域的常见藻种及污染指示种的形态分类特征及多样性,阐明了珠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特别介绍了创新优势硅藻的生物形状指标更有敏感的水环境指示功能,此研究技术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此次研讨会内容丰富,专业度较高,主讲嘉宾分别就自己的研究领域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及先进成果,与会同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为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最后,主持人董旭辉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对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本次研讨会得到了中国地理学会人类世与湖泊工作组、广州大学“地理空间信息与智慧生态环境”交叉创新平台和广州大学穗港澳青年交流合作项目“华南近海水体环境演变与保护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