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师生赴珠江河口堤岸考察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景观

作者:林港特、陈康林 编辑:吴琼 发布时间:2023-03-04

2月28日,我院龚建周教授、郭冠华副教授、陈晓越老师、陈康林博士后,带领学院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工程专业四位硕士生前往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珠江口网河段,开展人工修复营造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机制的考察学习,同时,实地教学操作无人机对红树林湿地景观进行识别与获取。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为适应海岸潮间带的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形

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不但具有防风消浪、保护堤岸、促淤造陆、净化环境、改善生态状况等多种功能,而且还是水禽重要的栖息地,也是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的场所。

由于红树林分布在潮间带浅滩,传统的野外实地调查受到淤泥以及潮汐作用的干扰,难以对红树林空间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低空无人机成本低、数据采集灵活、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具有实时获取影像资料的能力,特别在小区域低空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本次野外实地考察中,考察区域的红树林湿地位于珠江口下游河道东岸,邻近咸淡水交接的河口生态系统,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经过初步的考察发现,当地红树林湿地为底栖动物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有效地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其次,基于与周围裸地斑块的初步对比,当地红树林湿地在保障河堤生态安全、提升河堤防灾减灾方面也发挥着作用。此外,由于该红树林湿地为人工营造修复而成的,其对于我国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了解红树林湿地生态功能及其意义后,陈晓越老师、陈康林博士后通过实操无人机,讲授如何通过无人机进行特定地表覆盖类型的识别与获取。在学习无人机基本飞行操作,以及拍摄倾斜角度、影像几何变形、飞行参数设定等主要理论知识后,大家对当地红树林湿地景观进行了高分辨影像的获取,为后续相关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