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八届社会文化地理高级研修班系列讲座(第四讲)回顾

作者:陈漾漾、袁振杰 编辑:吴琼 发布时间:2022-12-13

129号下午,以“Homemaking After ArrivalForced Migrant's  experiences in Amsterdam”为主题的第八届社会文化地理高级研修班系列讲座(第四讲)在腾讯会议平台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由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地理学会、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协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专项):社会文化地理国际高级研修班(42142024)支持。

本次讲座邀请了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人文地理系城市地理学Ilse van Liempt副教授做主旨报告。Ilse副教授同时也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焦点领域移民和社会变革的研究负责人,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伦理委员会副主席、期刊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副编辑、荷兰定性研究者平台KWALON成员之一,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移民、人口走私贩卖、社会公共空间、社会包容和排斥等领域的著作和论文。

主持人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副线实副教授。讲座内容分为主旨报告和研讨答疑两大部分。

   

Ilse van Liempt副教授主讲

   

线实副教授主持

 

主旨报告

Ilse副教授通过访谈的方法,主要探讨抵达阿姆斯特丹后的国际难民如何安居、重塑自我及其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当地居民做出的反应。Ilse副教授提到,荷兰住房市场私有化导致难民难以寻求住房庇佑,而政府提供的招待中心位置偏远也会将难民与社会各方面隔离,并且语言不通、被当地人排斥等问题都会使该类人群逐渐缺乏本体安全感和自主能动权。报告中的研究案例提到部分难民融入当地的举措,如在公共娱乐空间活动等,这些行为不再强调种族和文化差异,可以帮助难民人群克服孤独和避免被隔离,这表明城市空间中某些具体地点和物体对于群体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Ilse副教授认为东道国社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难民安居更需要一个被认同的空间,因为人在一个地方的感觉不仅取决于个人,也是政府具体政策的结果。 

研讨答疑

在研讨答疑环节中,与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纷纷提出了一些思考。例如,移民到达新的空间并定居下来是一个过程,国际难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体验到家的感觉? Ilse副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难民在新空间感到“宾至如归”的感觉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变化上的个人情况。此外还有关于移民家庭中儿童扮演的角色、难民如何协商融入社会和获得私人安全感二者之间等问题,Ilse副教授都一一进行了解答,形成了良好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