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地点:龙湖古寨、龙湖古码头水利公园、与韩山师范学院联合调研
一、实习内容:
(一)龙湖古寨
上午9点,我们到达了龙湖古寨,在听了老师对龙湖古寨的讲解后以小组形式自由进行考察。实习考察的所得内容主要有如下几点:

图 1 老师向同学讲解龙湖古寨
1、地理位置与历史:
龙湖古寨地处韩江中下游西岸,古寨沿着韩江呈条块状分布,长约1500米,宽约300米,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南宋年间,经数百年龙湖先民的建设,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筑寨自卫。

图 2 龙湖古寨的遥感影像图
2、建筑结构特征:
龙湖古寨整体呈带状,南北走向,古寨的结构很讲究,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龙脊”,并且,龙湖古寨的四周被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称“龙湖”, 直街东面有三条街,西门有六条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工整格局。平面布局方面上,龙湖寨中的府第、民居大部分沿中轴线纵向发展,形成多纵轴线的建筑群体。

图 3 龙湖古寨导游图
3、聚落总体特征:
潮汕的乡村聚落多为聚族而居,一般是一姓一乡或数姓一乡,而龙湖寨作为一个自然聚落,其聚居姓氏达五十余姓之多,寨中宗祠、家庙百余座,民居、府第数百座,直街长度达一公里有余,是潮州少有的姓氏繁多、宗派林立的杂居聚落。其规模之大,在岭南地区的自然聚落中极为鲜见。在沿着直街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见到了许多门联上带有江夏两个字的祠堂即黄氏家族的祠堂,从这一祠堂出现的频率可得知,黄氏是当地的一个非常大的姓氏。

图 4黄氏祠堂之一
4、建筑装饰—嵌瓷的运用及在潮汕地区出现的原因:
我们在一座黄氏祠堂的屋顶和墙壁顶上看到了较为精美的嵌瓷。嵌瓷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三大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一,它是利用废瓷片嵌贴在建筑物屋脊,墙体,达到装饰目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在明末才出现,有三点成因:
一是潮汕地区经唐、宋、元、明的历史变革,历史悠久,物产富庶,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民俗风情日益丰富,为嵌瓷装饰艺术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潮汕平原多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同时,地方特色浓郁的潮州木雕在技法上娴熟细腻,主要用于民间建筑室内装饰,可是木雕不宜暴冷暴热和干湿不匀,因此,它只宜作为室内雕刻,不适合室外装饰,这样使嵌瓷具有木雕不能代替的功能。
三是在明代以前,陶瓷的色彩是比较单调的,只有发展到明代,特别是嘉靖,万历时期,出现了“五彩瓷”。为陶瓷装饰开拓了新天地。嵌瓷需要丰富的色彩,彩瓷工艺的发展为嵌瓷产生提供必备条件。

图 5 建筑装饰—嵌瓷
5、“闲置空间”的再改造:
在考察过程中,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片几年前还是堆放杂物的空地如今变成了如图6所示有木桌椅的样子,并对同学提出疑问,以规划师的身份去思考要如何改造如图7所示的龙湖古寨里的空地,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回答说可以建设成公共休憩的空间,供游客或者当地的老人休息。

图 6 原先的空地改造后

图 7 现在“荒废的”一片空地
6、天后宫的女门神:
天后宫的门神绘着二位端庄肃穆、和蔼慈祥的女性。虽然中国的门神,多是采自征战疆场的武将,诸如秦琼、尉迟恭、岳飞、关羽、韩信、赵云等男性历史人物,但个别地区尚有绘着花木兰、穆桂英的女性将军。但在潮州庙宇中却未见先列。

图 8 天后宫的两位女门神
7、商铺门面设计:
直街两旁的商铺大多一门一窗,需要开门做生意时便把木窗户打开,一些更为富有的商铺房屋的空间更加纵深向发展。

(二)龙湖古码头水利公园
上午十点左右,我们来到位于龙湖古寨旁的第二个地点——龙湖古码头水利公园。它位于龙湖镇韩江南堤,公园以韩江水运史上繁盛的龙湖码头旧址为窗口,展示韩江水利的概况。


水利公园
1、韩江简介
韩江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河流之一,流域范围涉及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22个市县,流域面积30112平方公里,流域地势由西北和东北向东南倾斜。上游由梅江和汀江汇合而成,梅、汀两江汇合后称韩江,由北向南流经广东省的丰顺、潮安等县,至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区,分东、西、北溪流经澄海、汕头等市注入南海。干流总长470km。

韩江水系图
2、韩江三角洲
韩江三角洲以潮州为顶点,东北至盐鸿与黄岗溪河口平原为邻,西南隔桑浦山与榕江河口平原为界,总面积899.6平方千米。汉代韩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只到达今汕汾公路沿线附近,公路以东的大片陆地是在近2000年才逐步沉积形成的。在此期间,各汊河随之向海推进8 ~ 10 公里,平均每年延伸4 ~ 5米。在韩江三角洲演化过程中其面积扩大,向海延展,三角洲滨线不断延长。其中新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晚期三角洲滨线位置变化明显。第一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海平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次该地地势低平,利于泥沙的大面积堆积,而新石器中晚期之后,在前期堆积的基础上的泥沙堆积对于滨线变化的影响不明显。


韩江三角洲的演变
3、韩江对区域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韩江流域人民从距今6000-8000年前开始聚居,逐渐形成聚落区,依靠韩江引水灌溉、筑堤围垦,形成相对稳定的农业经济环境;韩江为水路运输提供便利,促进岩岸城镇商贸发展,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韩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患,在宋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均有对韩江洪灾的记载,均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4、韩江水患问题与治理
针对韩江水患频发的问题,当地主要通过修堤围坝抵御洪水,同时治河机构不断改革。韩江最早修筑的防洪堤段是潮州城北竹篙山至凤城驿的北门堤,宋元以后,南北堤、江东堤、意东堤等堤段相继建成,至明朝中叶,基本形成韩江堤系。堤段因洪灾影响受到过多次改筑或增修。
5、韩江现代水利体系
韩江流域不同位置的水利体系侧重的功能有所区分。上游和中游地区的水利设施多称为水电站或水利枢纽,而下游多起名为桥闸,主要考虑上游地区河流从山口往下比降大,大量水流汇集流向中游地区,水利设施多拦截和调蓄水流,下游河流与海洋交接过度水利设施控制,防止海水倒灌对河流水体的影响。

韩江现代水利体系
6、韩江未来发展展望
韩江治理在建国后纳入国家行为,各级政府和水利部注大量财力物力整治韩江。省内出台相关保护条例,将韩江水质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广东省韩江流域管理局对流域水资源实施统规划、 分配、调度和保护,近年来组织建设了韩江潮州供水枢纽、韩江粵东灌区等水资源配置工程,保护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


大合照
(三)与韩山师范学院合作调研、交流
1、联合实习的目的:
随着个人体验的增多和外部资讯的发达,以认识宏观区域差异为主的地理学发展阶段已基本结束,转而更加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习不能再局限于参观、讲解、记录,而是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通过组织联合实习,借助地方院校对当地熟悉的优势,快速展开小组的合作探究,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合作探究和表达展示的能力。
2、联合调研流程:
小组合作调研11月5日12:30-18:00
集中展示交流11月5日18:30-21:30
3、各小组实习调研汇报:
第一小组:
研究的是广济桥特色与潮州旅游核心区的业态格局和特征,他们的调研方法是一个亮点,首先讲了广济桥的历史地位,然后从新旧两个部分来研究潮州的旅游核心区,其空间格局是主要分布于韩江西岸,"一城,一江两区和4门户"。
业态特征分为传统和创新两方面,比较全面。传统的有古城观光,餐饮,美食,特色购物和特色风俗创新方面,有韩江主题夜游,古城创意文化休闲等。

第二小组:
研讨的是调查的是地方文化品牌的塑造,地方性塑造及旅游主客体关系,他们从4个方面着手,分别是木雕,刺绣,功夫茶和陶瓷。木雕和刺绣现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工艺上的要求比较高,完成作品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面临着传承的危机。贩卖功夫茶的商户大多数有自己的茶园茶厂,一般做熟客生意,仅仅依靠游客收入是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发展的。第二小组任认为旅游者是主体,旅游吸引物和资源作为客体,环境作为媒介。
第三小组:
调研主题为滨江长廊街区滨水景观评价分析,提出滨江水岸具有道路服务功能、文化联动功能、城市联动功能和生态休闲功能。针对滨江水岸现状提出应符合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亲水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公共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四小组: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访谈,对牌坊街和防汛通道的民宿业态进行调查,得出当地的民宿分为潮州特色、无潮州特色和文化融合特色三种类型,再结合民宿的经营管理、收支盈亏和行业竞争的情况,分析当地民宿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第五小组:
介绍了西马路:潮汕民俗文化特色及其传承的问题。
他们主要从西马路历史变迁、西马路建筑特点、西马路的文化特色。他们着重介绍了西马路的文化特色,主要是介绍了西马路保留了传统的潮汕小吃和传统手艺,现存民俗店铺类型:以婚庆、中医药、特色美食、铁铺、白事为主。他们以当地的甘草水果为例,这种美食有深厚的民俗美食文化沉淀,在本地有固定客源以及对旅客吸引力强,并且仍存在扩张趋势。但同样位于西马路的红白喜事店许多由于生意惨淡,以及当代红白事形式的简化,这种传统民俗店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第六小组:
该小组通过韩愈简介、韩愈的贡献、韩愈对潮州的文化影响来突出课题研究的中心——韩愈对潮州文化的影响。该小组通过韩愈四个贡献:驱鳄除害、释放奴婢、关心农桑、延师兴学,体现了韩愈对潮州后世的文化影响,主要方面是:加入了儒家文化,开办乡校,将教育平民化,在深层意义上培养了潮州人读书的习俗,并且这种风气习俗在韩愈离开后仍影响着后世。
第七小组:
研究主题教育资源的时空分布调研—以韩山师范学院中学学院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通过了解韩山师范学院发展历史,利用遥感卫星图像,研究韩山师范学院的布局特点,布局变化等多方面对韩山师范学院教育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得出韩山师范学院布局呈狭长式布局,建成面积不断扩大,原有耕地、林地、湖泊成为建筑用地,后期建设中更注重生态景观的维护与创造。教育设施呈条带状分布,周围商铺围绕校区建设,教育资源聚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第八小组:
研究主题潮州CBD的调研及规划反思。
从潮州城市发展现状分析,潮州没有形成明显的CBD,但却形成相对繁荣的商业中心。以南风里进行举例说明。潮州形态变化从古城区到老城区再到韩江新城,先西迁后东迁,变化范围从小到大。
从潮州区位条件,发展条件,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分析潮州CBD尚未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潮州市规划不合理,频繁的变迁,导致潮州尚未形成完整CBD。最后提出相关的建议。
4、老师指正点评:
袁振杰老师:
感谢韩山师范学院老师们、同学们联合搭建平台,使我们实习更加有意义。这次实习创新主客体关系,同学们担任调研主体,走进潮州这个城市,用脚丈量这所城市。通过此次的合作调研实习,能够锻炼同学们的野外调研能力,培养大地理思想等。
以下是袁振杰老师总结各组的亮点:

袁振杰老师提出的建议:
1.同学们在调研、展示过程,需要提高问题的意识,明确研究问题,研究问题如何提出。
2.回顾文献时,根据现有文献研究问题,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进行调研。
3.从实际出发,如分析潮州规划,需要有更好的区域观,展示尺度概念,对比尺度视角,培养区域对比观。
未来研究方向(6对关系):
1.我者与他者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变化
2.过去、现在、未来,时空演变的关念
3.地方性与现代性关系
4.地方区域与全球机遇与挑战
5.发展与公平(中心与边缘)
6.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图1小组汇报

图2 小组调研

图3 大合照
二、实习感想
周同学:通过今天对龙湖古寨的考察,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龙湖古寨祠堂众多的特点,并尝试换位思考了如果我是规划者,应该如何去结合当地的旅游发展需求、居民人口年龄组成特点来利用龙湖古寨的一些闲置空地,将其改造成公共利用空间。此外,在龙湖古码头水利公园中,通过对陈斌老师六个问题的思考,我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因素与河流的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治理措施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下午我们与韩山师范学院联合调研牌坊街中的民宿的问题、现状、发展路径,我们互相沟通交流,并分工协作去寻找民宿、采访民宿的老板,最后共同讨论、汇总,做好ppt的展示,这一过程提高了我的团结协作能力与集体意识。
张同学:在参观龙湖古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从俯视图了解古寨三街六巷的空间格局,其因地理环境的限制,具有沿着中轴线纵向发展的特点。随着考察的深入,我体会到了宗族文化在潮州历史发展中的特殊维系作用、宗族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同时宗祠的建筑风格、风水文化和精美的雕刻技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予建筑以独特的色彩。在水利公园的参观中我们掌握了韩江的发展历史演变和基本情况,思考体会流域的划分特征、水利建筑在流域不同位置的作用等等。与韩山师范学院同学合作调查牌坊街民宿发展经营状况和文化特色体现的过程中,我们初步尝试归纳牌坊街民宿的类型、空间分布发展的特点等等,思考潮州文化在民宿中的融入,获益匪浅。
供稿:18级区域综合实习第四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