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徐冲、陈晓亮、龙冬平和杨蓉四位老师的带领下,地理232和地理233的同学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人文经济地理野外实习。本次实习地点及其路线为广州番禺沙湾珠宝产业园—沙湾古镇—紫泥堂创意园区—佛山顺德工业发展馆—中国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市规划展览馆—新会陈皮市场—大澳渔村—阳东东平镇,聚焦珠三角及其周边产业转型与地方发展、产业分工与规模经济以及城市文化空间与集体记忆三大主题。
底图审图号为GS(2019)1822号,无修改,自然资源部监制
图1 调研地点分布图(供图:地理233 叶佳延)
实习过程与内容
Day 1:番禺古韵焕新辉,工业旅游展盛姿
实习地点①:沙湾珠宝产业园
沙湾珠宝产业园位于番禺区,近年发展为一个集珠宝生产、加工、贸易、物流、会展和旅游等为一体的珠宝园区。师生在了解到沙湾珠宝产业的创新发展历程基础之上,参观考察了珠宝的生产和加工流程,并针对沙湾珠宝产业园的市场定位、产业链分布、销售市场空间格局等方面展开访谈和讨论。
【图2、3】同学们在沙湾珠宝产业园的考察、同学们与工作人员的合影
实习地点②:沙湾古镇
沙湾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是珠三角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与当地居民和众多商户的深入交流,同学们调研了古镇的改造与文旅发展现状,并试图了解居民在古镇旅游业发展中的角色与体验,探索古镇的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之路。
【图4、5】同学们对沙湾古镇文旅业态的考察、师生在石刻前合影
实习地点③:紫泥堂创意园区
紫泥堂创意园区前身为广东省国营紫坭糖厂,如今已改造为集人文、历史、艺术与生态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尽管园区保留了苏式建筑和大型工业遗迹景观,具有浓厚的后现代工业美感,但游客稀少。师生聚焦糖厂转型的创造性与局限性,围绕区位与可达性、产业业态、日常运营模式和对外营销等因素进行了讨论。
【图6、7】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同学们参观紫泥堂创业园
Day 2:顺德江门展辉煌,区位工业有良方
实习地点④:顺德工业发展馆
自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在工业发展上大胆探索,所孕育的家电产品已遍布全球各个使用场景,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顺德工业发展馆通过丰富多样的展陈媒介和样品、资料,生动呈现了顺德工业发展的成就。同学们在了解顺德工业发展历程后,对顺德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与创新力开展讨论。
【图8、9】同学们跟随讲解员了解顺德工业发展历程、师生在独具特色的馆身前合影
实习地点⑤: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江门五邑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开平碉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彰显了华侨对地方发展的重要贡献,成为传承侨乡文化的地标。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通过多元化的展览布局,生动讲述华侨的生活、文化和回馈祖国与家乡的故事。同学们沉浸其中,通过馆内场景、陈设、档案和文本的体验与阅读,深入学习了华侨群体跨国流动背后所体现出的勇敢无畏、坚毅与智慧。
【图10、11】同学们认真阅读博物馆档案文本、师生合影
实习地点⑥:江门市规划展览馆
江门市规划展览馆展示了城市历史、交通、工业和旅游等多方面的发展。面临三区四市协同发展的挑战,江门在交通上不断完善珠西枢纽,形成多元化产业集群,以开平碉楼为核心大力发展旅游业。同学们作为地理专业的学生,参观该展览馆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规划的实际案例,增强其实践应用能力。
【图12、13】同学们学习了解江门在珠三角交通格局的位置、师生合影
Day 3:寻香新会陈皮韵,逐浪大澳古埠情
实习地点⑦:新会陈皮村
新会陈皮是已经获得国家保护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陈皮产业在促进新会地区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陈皮村汇聚了众多陈皮商家,围绕陈皮发展衍生出茶叶、保健品、冷饮、咖啡和糖果等多元业态,形成了交易和价值展现的平台。同学们针对地方特色产品在乡村经济和文化中的作用开展了商户、居民和游客访谈。
【图14、15】新会陈皮村门牌、商户在晒制不同年份的陈皮
实习地点⑧:阳江大澳渔村
阳江大澳渔村建于宋代,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渔村。该村以疍家民居为主,村内白砖青瓦依水而建的房屋由18、19世纪的渔民所建,至今保存完好。同学们通过调研发现,大澳渔村拥有古炮台和观音庙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受到环境变化、过度商业化以及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影响,当前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图16、17】同学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解、同学们在开展渔村商户访谈
Day 4 & 5:东平滨海耀明珠,渔旅欢歌绘彩图
实习地点⑨:阳江市阳东区东平镇
东平镇位于阳江市阳东区东南部,是全国著名的渔业基地。该镇以高质量的海捕产品闻名,海捕产量高且优质鱼产品多,是全国著名鱼翅生产基地。此外,东平镇葛洲新港是全国一类渔港,是广东省进出口二类口岸,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是新兴海滨旅游区。实习行程正处休渔期又恰逢台风前,同学们在镇区和港口开展了充分的观察与访谈,并跟随渔民搭乘渔船在近海考察,同时也对港口的渔业配套设施(制冰厂、制网厂、加油站、维修厂、包装分拣厂等)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图18、19】葛洲渔港的渔船、渔民正在分拣海鲜
实习思考与收获
本次实习同学们带着问题出发,在考察和思考中也逐渐得到了问题的答案。
主题1:产业转型与地方发展
乡村产业重构可理解为基于当地发展条件与外部市场环境,整合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基本生产要素,通过产业培育、调整、升级与转型,优化空间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以实现良性均衡发展及对外价值输出的过程。已有研究从区位优势、产业聚集、产业链发展、市场可达性、居民参与及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陈皮村与大澳渔村的调研,我们发现两地在产业转型与旅游发展方面的异同。
在陈皮村,位于新会的特定位置赋予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陈皮产业成为聚集型产业。当地产陈皮因品质优良,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购买,这种产业聚集效应形成了强大的游客市场。尽管城镇化导致陈皮种植区域不断缩减,但当地陈皮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开发了陈皮饮料、果脯、雪糕等多类衍生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村民也积极参与到由村集体主导推动的陈皮旅游发展中。
相比之下,大澳渔村虽拥有良好的海洋资源,为国家4A级景区,但还是主要依赖传统渔业,缺乏强势的市场吸引力。东平镇政府积极利用当地旅游资源,通过提升旅游设施和将大澳渔村承包给专业旅游企业,推动了旅游业的规范化发展,并逐步实现了与传统渔业的融合。居民参与逐渐转向旅游相关岗位,传统民居也改造成民宿、客栈,为村庄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体上,陈皮村的产业发展主要通过产业聚集与产品多样化,而大澳渔村则展现了在传统渔业基础上,通过政府支持与市场导向,寻求产业升级与旅游发展结合的地方发展路径。
主题2:产业分工与规模经济
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发展的先行区,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本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已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地。已有研究探讨了地方政府作用、产业集聚效应、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对该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进行产业升级,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珠三角与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港澳地区作为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为珠三角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对接,降低了贸易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顺德地区的白色家电产业呈现出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
在顺德,家电产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区域集中度高,聚集了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这些企业主要生产电机、压缩机和电路板等关键组件,并与整机生产企业展开紧密合作。这种紧密的上下游关系促进了产业分工的深化,使得各个环节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此外,随着销售市场的集聚,顺德还形成了一个以家电销售为核心的专业市场和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了顺德家电产业的竞争力。
沙湾珠宝产业链涵盖原材料供给、粗加工、精细加工和销售市场。在原材料供应方面,天然钻石和珍珠分别来源于南非和福建,而人工钻石则来自全国各地。当前,沙湾珠宝产业园主要在粗加工与精细加工环节中占据优势,在海外来料加工方面有较大市场。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沙湾珠宝产业园与珠宝学院合作进行研发与销售探索,推动“产学研”的深度结合。此外,园区内设有大面积共享云仓,国检中心及物流和海关等设施,保障海外市场的交付和存储。
综上,顺德的白色家电产业展现了产业链的协同互补,而沙湾珠宝产业园则在生产加工领域、销售与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上积极探索创新实现发展。
主题3:城市文化空间与集体记忆
城市文化空间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和延续,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传统和集体身份。这些空间,诸如历史建筑、工业遗迹、博物馆和公共场所等,形成了富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经验,显著维护了地方认同与文化认同。本次实习调研的沙湾古镇、紫泥堂、江门华侨博物馆和城规展览馆,均为保留特定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
紫泥堂创意园区是由紫坭糖厂改造而成,保留了大量的旧式工业建筑,营造出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对老广州人而言,紫坭糖厂承载着他们的工作记忆与生活情怀。在改造过程中,紫泥堂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不改变原有结构,通过保护与再造工业建筑,展现了广州近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脉络。这一空间不仅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国家工业发展的历程,也增强了我们对广州城市历史的认同与自豪感。
沙湾古镇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完好的古建筑而闻名,宗祠、古屋和蚝壳建筑,留耕堂、三稔厅和文峰塔等建筑更构成了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古镇注重对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尽量保持其原始风貌,通过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其文化价值,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们调研中发现,当地居民对沙湾古镇怀有深厚的归属感,近年来兴起的汉服摄影等也增强了地方的文化气息,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江门五邑地区作为著名的侨乡,华侨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开平碉楼作为代表性建筑,体现了华人华侨的奋斗精神和对家乡、祖国的深厚感情。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的“根在侨乡”标语,深刻表达了广大华人华侨的认同与情感寄托。开平碉楼作为实用与美学的结合,展现了华侨为保护家乡而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在外奋斗后对家乡的实际支持与回馈。江门地区华人华侨对当地经济和教育的贡献不可小觑,许多学校得到了华侨资金的支持。通过加强对侨批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江门举行的相关文化活动与展览,提升了社会对华侨文化历史价值的认知。
【图20、21】华侨博物馆展示的侨批档案、唐人街的报刊媒体档案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空间在保留和传承社会记忆、增强地方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2】东平镇渔港晚霞
此次人文经济地理野外实习,地师23级的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土地,深入调研了各地的人文经济地理状况,对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投身于地理研究与教育事业中。
图片:陈晓亮、杨蓉、徐冲、文清怡、叶佳延、仇韬鉴